重读《四世同堂》感受家国之爱

首页 > 教育新闻 > 新闻阅读存档/2017-10-30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老舍先生的长篇小说《四世同堂》本是一部众所周知的现代名著,由于手稿散佚,第三卷后半部一直残缺,后来马小弥从美国1950年代初出版的英文缩写本回译了后面13章,故事总算连贯,但毕竟前后篇幅悬殊,笔法不一,故事梗概只存干枝不见花叶,不免遗憾。近日东方出版中心推出了《四世同堂》完整版,装帧设计十分精美,令人爱不释手;再看赵武平从他发现的浦爱德翻译的《四世同堂》英文全稿回译过来的第三卷后半部,叙述简洁明快,细节丰满如故,语言也极力保持老舍风格,读来颇有浑然一体之感。这确是一件令人欣慰的事情,于老舍先生,于学术界,于广大读者都是值得庆幸的。

    《四世同堂》问世以来,尤其是上世纪80年代重新出版以来,海内外评论和研究的文章已经非常多了,我这里无须再做专业的评论,只想谈点普通读者的感想。老舍1944年初开始创作《四世同堂》,当时国际反法西斯战争和中国的抗日战争都已转入一个新的阶段,日本侵略者的穷途末路已经显明,大后方的人们看到了胜利的曙光。此前不久,老舍家眷历尽千辛万苦,从沦陷区的北平辗转到了重庆,他们自身的凄惨经历和对沦陷区人民屈辱痛苦生活与命运的叙述,增添了老舍对沦陷区人民在侵略者铁蹄下艰难生存的感受与理解,促使他对这场巨大的民族灾难进行了痛苦反思,他创作《四世同堂》就是要全面记录这一民族灾难,探寻这一灾难发生的深层原因,总结在这场灾难中为什么会出现如此巨大的人格裂差。

    小说靠人物说话。《四世同堂》文本中有两个对比鲜明的群体。一个是有着家国之爱、民族尊严和人格尊严的群体,包括比较守旧、甚至有点随遇而安的祁老人,不堪受辱而死的常二爷、李四爷和祁天佑老汉,饱受摧残、奋起反抗的老诗人钱默吟,绝不觍颜世敌的中学教员祁瑞宣,逃出北平参加抗敌的祁瑞全、刘师傅,敢于痛打日本人的车夫小崔,勇于反抗、不惜死命的满清遗少琴师小文,对敌人怒目相向的剃头匠孙七,敢于用相声指斥日本人的方六,还有一大批像天佑太太、瑞宣媳妇、李四妈、高第、钱太太这些朴实热心又有爱国心和做人气节的街头百姓。这些人物不是高高在上的大人物,与社会公认的民族精英沾不上边,他们只是北平城里为一家一户、一衣一饭而忙碌的平民,也许还有着这样那样的缺点,但他们牵挂着自己的国家、自己的北平。他们生于斯长于斯,熟稔邻长里短,懂得尊长爱幼,古朴厚道,有着朴素的家园之爱,有着做人的尊严,他们遭逢世变,面对国土沦陷,虽一时不能慷慨赴义,甚至不得不委曲求全,但他们没有丧失自己的底线,他们不屈从侵略者的淫威,一旦尊严受到威胁、践踏,他们宁死不屈,甚至奋起反抗。他们遭受的痛苦和牺牲,他们流淌的鲜血和眼泪,他们忍受的鞭打与饥寒,见证着民族的屈辱和苦难,也显示出民族的生存与尊严。对这个群体,作家怀着无比的痛惜和敬爱之情,书写他们的命运和伤悲,书写自己的家国故园之爱、人民之思、同胞之情。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可以说《四世同堂》是一部建构我们民族精神与民族记忆的力作。

    另一个则是完全丧失人格尊严和气节的汉奸群体,他们没有国家观念,没有民族意识,更不知气节为何物,他们只知道“利益”。这个群体包括毫无廉耻、利欲熏心的大赤包,见缝插针、丑态百出的退职官员寇晓荷,认贼作父的文人蓝东阳,恶俗蠢妇胖菊子,好逸恶劳的良家子弟祁瑞丰,误入歧途的少女招弟,流氓李东山,骗子高亦陀,失节附敌的牛教授,投靠侵略者的陈野球等等。他们心中早就丧失了国家民族,只有一己的利益和得失,他们不会在国家危机面前承担自身的责任,更不会作出自己的奉献与牺牲,而是尽可能地趋吉避害,寻找一切可以升官发财的机会,为了抓住这个机会,他们极力攀附新的主子,在侵略者面前卑躬屈膝,摇尾乞怜,对自己的同胞却凶狠狡诈。他们为了讨得日寇的欢心,费尽心思,丑态百出,在他们身上,读者看到的是道德、良心与人格的沦丧与卑污,是人性中恶的爆发与蒸腾,然而,具有戏剧性的是,他们终没有成为侵略者的自己人,他们多在被利用之后又像抹布一样被无情地抛弃,甚至被消灭。

    老舍展开如此复杂斑斓的时代画卷和人格画卷,是要展开他的观察和反思,为正义的群体寻找到文化的根基与历史的源流并试图弘扬这个伟大的传统,从变节者身上发现文化的垃圾与人性的破坏性质素并试图像清道夫一样予以清除。然而,怀有素洁理想的老舍面对现实却不无困惑:为什么以气节相尚的古老民族,还是出现了那么多鲜廉寡耻、卑躬屈膝的汉奸?为什么那么富有人情之美的礼仪之邦,竟然产生了那么多自私自利、凶狠无情的败类?老舍的文本没有予以清晰的回应,也许他知道这正是人性的复杂,也是文化的复杂,尤其是在巨大灾难或诱惑的拷问面前,在生死一瞬之间,没有浓厚的家国情怀,没有坚实的人格支撑,没有深重的气节熏染,那些埋藏在各种角落的卑劣性都会野蛮生长。从这个意义看,《四世同堂》又是一部民族自我反思与批判的力作。

    《四世同堂》让我们看到了民族与人格的大拷问,其呈现的是外敌入侵、家园沦陷这一非常时代里的真实,其实这也是中华民族的历史真实。在我们民族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之中,始终流贯着为家国尊严而抗争的精神主脉,始终在培育和弘扬这样的精神主脉,一代一代,生生不息。

上一篇:死生虚诞 渺渺人间     下一篇:新书赏